铜仁历史文化

  铜仁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


  秦代,为黔中郡腹部地区。


  汉时,改隶武陵郡,蜀汉,始有县治。


  唐,置万安县,后改常丰县,分属思州、锦州、黔州。


  宋末元初,设思州、思南两宣慰司。


  铜仁原名铜人,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,得铜人三尊。元代,设置“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”。隶属思南宣慰司。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、思南宣慰司,于今境地设铜仁、思南、石阡、乌罗4府,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。明正统三年(1438年),废乌罗府,其大部并入铜仁府。铜仁由此得名。


  1950年1月12日,铜仁地区全境解放,当年设铜仁专区,专员公署驻铜仁县,辖铜仁、玉屏、松挑、江口、印江、石阡、思南、德江、沿河9县。


  1952年,四川省秀山县九江乡划归贵州省松桃县。


  1956年9月,撤销松桃县,设立松桃苗族自治县。


  1958年12月,撤销玉屏、江口二县,并入铜仁县。1961年8月恢复玉屏、江口两县。


  1966年12月,设立万山特区,1968年9月撤销,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。


  1979年1月,撤销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(简称行署),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。


  1983年9月7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,原行政区域不变。1986年10月7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,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,原行政区域不变。1986年12月13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,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,原行政区域不变。


  1987年8月21日,国务院批准撒销铜仁县,设立铜仁市,原行政区域不变。


  2011年10月22日,撤消铜仁地区设地级铜仁市,撤消原县级铜仁市设碧江区,以原县级铜仁市行政区域为新的碧江区行政区域。撤消万山特区,设铜仁市万山区

铜仁名称由来

  关于铜仁之名,明嘉靖《思南府志》载:"府江上流五千里,从播州石阡二水合流处,地名铜壶嘴,寺址尚存,相传寺有铜像7躯,重各千余斤,忽亡去其三区至铜仁府,现境以为祥,因以名府。


  "相传在锦江大小江汇合口铜崖下,有渔人拾得铜像3尊,故名铜仁。


  元置铜仁大小江长官司,明洪武初称铜仁长官司,永乐十一年(公元1413年)置铜仁府,万历二十六年(公元1598年)置铜仁县,1992年为铜仁市。